孩子闹情绪?你的行为决定结果
最近随着《爸爸去哪儿3》的热播,许多网友又开始新一轮对五组家庭的评价和吐槽。我记得在知乎上有一条非常好笑的吐槽:“其他的爸爸都是带着孩子参加《爸爸去哪儿》,只有林永健是带着大骏参加《变形记》”。
作为观众,我们恐怕在这个节目中对林永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经常对大骏的训斥和在大骏闹情绪时的束手无策。不仅在节目中,在日常生活中,对很多爸爸妈妈来说,孩子闹情绪恐怕同样是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而且不少父母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和都第一时间采取制止或减缓情绪的方式,生怕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那么,孩子闹情绪到底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呢?其实,关键在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情绪。
相比起语言,孩子更多时候会利用情绪来向父母表达诉求,例如用哭闹表达焦虑或不满,而这时候父母也常常伴随着产生自己对孩子的情绪。心理学家把这种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表现的反应和态度称为“元情绪理念”[1]。不少研究指出,影响孩子将来的情绪发展、与父母关系,以及社交能力的因素,更主要是父母的“元情绪理念”而不是孩子的情绪本身。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负性情绪是正常和可接受的,那么孩子会有更少的问题行为,亲子之间会更亲密,情感连结更强,因而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益的;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负性情绪感到不适并认为对孩子有害,那么有可能使得孩子出现较多情绪和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社交,因而对孩子的影响是有害的[2][3][4]。
那具体什么样的“元情绪理念”对孩子有益而什么样的又会不利于孩子成长呢?实际上,父母的“元情绪理念”都不尽相同,大体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情绪教导型、忽视型和否定型[5]。
情绪教导型的父母能够注意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将孩子闹情绪当作一个增加亲密度或进行教育的契机,帮助孩子认清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并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比如,在《爸爸去哪儿3》中泥潭大战那一集,夏天一开始很害怕,不愿意下泥池里玩游戏,这时候夏克立注意到女儿恐惧泥池,先与她谈论“是不是怕”和“为什么怕”,让女儿了解清楚自己的情绪和原因,然后再通过她喜欢的动画人物“粉红猪小妹”喜欢在泥坑里玩来引导她克服恐惧,最后夏天也就不再怕泥池欢乐地在池里和小伙伴玩耍。
编者注:本文仅为现象描述以及举例,并非对具体人物的教育方式进行评论,电视节目经过剪辑处理,并非能100%呈现真实情况。
本日编辑担当 | 珊爷
诗韵
友心人小鲜肉计划学员,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在读。
确定情绪
是怕?还是生气?伤心?
了解原因
为什么怕?
耐心引导
使用孩子熟悉的东西来做比喻,鼓励他们走进陌生的世界。
-转发分享-
让小孩更加能被接纳
参考文献
[1]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7). Meta-emotion: How families communicate emotionally. Hillsdale, NJ,Englan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 Hunter, E. C., Katz, L. F., Shortt, J.W., Davis, B., Leve, C., Allen, N. B., & Sheeber, L. B. (2011). How do Ifeel about feelings? Emotion socialization in families of depressed and healthy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Adolescence, 40(4), 428-441.
[3] Yeh, K., Cheng, S., & Yang, Y. (2005). The influence ofmatern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on children'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2), 195-196.
[4] Yap, M. B. H., Allen, N. B., Leve, C.,& Katz, L. F. (2008). Matern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ization ofadolescent affec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dolescent tempera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2(5),688-700.
[5] Gottman, J. M., Katz, L. F.,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3), 243-268.
小鲜肉计划是友心人发起的中国首个心理科普作者培养计划,邀请7位国内一线心理科普作者、媒体人,全方位分享心理科普写作技巧。为中国心理学科普输送新力量,学员将成为友心人独家原创作者。
友心人出品,转载请联系 media@yoxinli.com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心理真相